清代学术研究的开山祖师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说”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必不可无者,而后为之”;”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 。足见他研究学术尤其注重新颖。学术论文是新知识、新信息的文字载体,作者对于某一问题的探讨,往往是他人所未曾涉及的。新颖是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的精髓,科学研究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探求新发现的过程。

英国学术论文代写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题是否新颖。所谓新颖,即论文表现的是新材料、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角度等。一般说来,新颖包含3 种含义:创新、更新、拓新。创立他人未有的科学理论,提出他人未发表过的观点谓之创新;否定或修正他人己有的理论,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见解谓之更新;在他人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拨正,充实和提高谓之拓新。学术论文选题不难,但是,要选一个富有新意的学术论文题目却不十分容易。因为,新就意味着首创和独创。

学术论文评价标准中的第一条就是看选题是否新颖,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做。若学术界研究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就不必重复去做了。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如果你更换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重新解读,或者对前人的说法提出质疑,自己有新的看法;或者觉得前人说法有不完美之处,自己提出补充的意见,那也是一种创新,就可以作为选题进一步研究。

如对散文特征的研究。师陀在1961 年2 月27 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散文忌”散”》。同年5 月12 日,萧云儒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形散神不散》 ,认为师陀的说法固然精辟,但只是散文特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 。到了1987 年,林非又在《文学评论》第3 期上提出”形散神也要散”。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散文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问题。要做到选题新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择别人没有研究过或少有人研究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领域中的课题永远不会穷尽,有一些课题早已存在,但是, 由于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人研究;有的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还没来得及研究;有的是由于某一时期侧重于某些课题的研究,而忽略了另一些课题的开发,从而出现了一部分短缺和空白。我们就可以去弥补这些短缺,填补这些空白。例如,长期以来对鲁迅、茅盾等一批现代名作家研究较多,而对沈从文、林语堂、胡适等这些有过影响的作家研究的却远远不够。对这些作家的研究,也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填补这些空缺,可使我们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

一般来讲,从事创新研究没有太多的资料可以利用,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作借鉴,难度较大,困难较多,要求研究者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别人虽然研究过但研究得不完善、不充分,而自己又有新发现的论题。如果选择的是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定要在” 新”字上下功夫,敢于对前人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从而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新的见解,得出新的结论。

三是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点进行纠正。比如,以前不少人在评论北宋一些作家时,常以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欧阳修曾经反对过王安石变法,所以,就给欧阳修扣了一顶保守派的帽子。后来,郭预衡先生在《论欧阳修》一文中,提出了他不是个保守派,而是个改革家。认为欧阳修是一个很有胆识的政治家,是一个正直敢言的文人。这个观点就是对通说进行纠正的。但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接着他的话题继续说。

四是关注跨学科的课题。跨学科的研究是个薄弱的环节,选题人较少,如果有能力的话可以选择跨学科的题目。选题新颖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资料积累,一步不可能登天。所以,对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一般不会在创新上提出太高的要求。但作为初学者,不应把其作为降低标准的借口。应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力求在”新”字上作不懈的努力。即使选了别人已写过的论题,也要尽可能做到老题新做。运用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观点或新的看法;也可以运用新的视角或新的研究方法来观照研究对象,从而得出与前人不同的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并不是对”新颖”的全部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选题有了新意。要发现有新意的题目,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研究的深入,还可以进行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