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教育作用是指文学通过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及作家渗透于其中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所显示的是非爱憎倾向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精神性格等所产生的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它所描绘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照,通过对前者的肯定,对后者的否定,能使读者在与作品的感应和交流中层动、感奋、求善向上,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另华,变得高尚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诗人或艺术家不能不是一般的人,因此,对于他所描写的事物,他不能(即使他希望这样做)不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品的新的作用,凭着这个,艺术成了人的一种道德活动。”人们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自觉地形成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质的事例,中外古今都不乏其例。屈原在《离驳》中所表现的那种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九死未侮”的精神,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座右铭;文天样的名句“人生自古设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常常成为人情节操自励的格言。季米特洛夫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后,增强了与法西斯势力斗争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他说:“我还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是文学中的什么东西给了我特别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榜样影响了我的性格?我必须直接地说: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我在参加保加利亚工人运动的日子里培养起来的那种坚持力和我在菜比锡法庭上所采取的那种一贯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这一切都无疑地同我在少年时期读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