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徐志明(2001)则更为具体地提出:“在这一波知识经济的浪潮中,首要为重视教育,各级政府要提升产业水平,强化教育与训练机构可能是最有远见、也是最可行的手段。……一般的教育体系并不足以保 证国家的竞争优势,因此政府要做的是制定政策,链接教育系统与产业资源,并鼓励产业自行发展教育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使用maslow 动机理论来促进理解和提高竞争能力。

同时也针对教育训练层面,建议个人可由以下短、长期的做法增加个人的能力,进而加强其知识创新与国际化的能耐:

1. 短期做法:

(1) 短期的训练课程: 随着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观念逐渐盛行,离开校 园许久的许多上班族重回到校园,学习各种新的专业知识以及思考方法;另外,从民间许多的职业训练单位、政府的职 训局等管道,也都能获得相关进修的课程。新的知识除了可 以解决过去无法克服的问题外,更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模式, 将有助于个人本身的创新能力之培养。

(2) 语言的训练: 通讯及交通的发达,世界宛如地球村,每个人都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也因此必须先懂得地球村中最通行的语言-英语,当然语言的训练除了各类型的补习班外,各大学也都提供相关的语言进修课程供一般民众语言进修之用。透过语言能力的增强,个人可以吸取来自全球的信息,将有助于个人思考以及知识之提升。

(3) 证照的考取: 讲求专业能力的时代中,最好的证明就是各类型的证照,透过证照的考试制度,将可以协助个人吸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予与应用;除此之外,证照将可以帮助个人提高于职场的竞争力,不论求职或转换跑道将有所帮助。

(4) 培养人际沟通的习惯: 习惯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往来,常会使人们忘了如何面对面与人沟通、协调;因此,透过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谈话,将可以有助于个人与其他组织成员相处的更愉快,也较不易产生因为沟通不良所带的嫌隙与误会,将有助个人提升其参与团队合作之能力。

2. 长期做法:

(1) 在职进修: 许多的组织都会提供许多的机会让员工再进修,透过在职进修的方式,除获取学位之实质效益外,由实务操作层面跳脱,转换至理论面的逻辑性思考,都有助于员工的成长并增加个人的成就感。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知。

(2) 国外深造: 与在职进修相较,国外深造对于个人所带来的改变将是为剧烈,除专业知能的挑战外,语言、沟通能力更是最需要克服之首要课题,透过此一方式,将可协助个人迅速了解新知并增加语言方面的能力。

(3) 于海外工作: 与国外深造相较,在海外工作除了原本专业知识以及语言能力的挑战外,学习与不同人种团队合作的情境更是国内所无法提供的;此外,与来自不同种族的人相处,相信能使个人增进许多见闻及知识,甚至能扬弃传统包袱,获取新的
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