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整个文学现象是这样,一个作家的具体创作也是这样。从整个文学现象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的阶级性都同样强烈,充满着浓烈的火药味,而是右的强烈、有的淡薄,有时显豁、有时隐蔽。一般来说,在阶级矛盾激化、阶级斗争剧烈的社会条件下,文学的阶级性比较强烈明显;而在社会阶级矛盾校为缓和、社会整个环境较为安定时,文学的阶级性则显得隐晦淡薄。在反映阶级斗争生活内容时,阶级性比较突出,而在反映日常生活题材时,阶级性就可能不那么显著。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初富、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不一样,文学阶级性的表现也不一样。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较为安定,政治上也比较开明,不少诗歌往往表现的是诗人“济苍生”、“安社程”的理想、建功立业的志趣,或者是对田园山水的颂歌,李白许多描写祖国名山大川的诗歌就是这样。而中唐、晚店,由“安史之乱”激发的社会矛盾的持续尖锐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严重对抗的现实,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有更多的阶级内容,预示着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黄巢的《菊花》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戊的、县有强烈阶级性的作品。从一个作家的具体创作来看也是这样,并不是他的每一部作品、每部作品的字字句句,阶级性的表现部一个样。例如杜甫,一方面他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方面他又“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既有报效君王的一面,又

有同情人民的一面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诗句中,表现的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情趣,很难找到什么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