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是为了宣传真理,传播科学知识的。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论文的语言艺术除了准确、精练、流畅外,还要有文采。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毛泽东也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兰吗?”没有可读性的文章,就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论文的受众越多,宣传的效果就越大。要使论文拥有众多的读者,就需要有读者喜闻乐见的文采。文科论文特别是文学学科的论文不仅要以巨大的逻辑力量打动、征服读者,而且还要能以浓郁诱人的文学色彩吸引、感染读者。正如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所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可见写好一篇论文还需要”美妙的语言”。怎样才能使语言美妙而富有文采呢?

(一)用语妥生动、形象:

论文要有可读性,语言的生动形象是重要的条件之一。生动指文字具有动态感;形象是指文字的具象化。前者讲表达效果,后者指表达手段,二者密切相连。在不损害论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表达的准确性的前提下,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会使文章显得生气、活泼。如果在论文中一味用僵死、空洞的语言来表达深奥、抽象的理论,就很容易使人感到味同嚼蜡,难以卒读。赋予深奥、抽象的理论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就可以把无形的事理有形化,深刻的道理就会变得似乎没显起来,从而做到议论风生,深入浅出。这样,读者乐于阅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并能留F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强化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毛泽东同志说..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逻辑、语法是要求把话说通,修辞则要求把话说好,说得更有表现力。有人认为,科学语体中的修辞只能是消极修辞,即只着眼于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运用等,不宜采用积极修辞的方式,也就是说一般不能运用修辞格。实际上,许多修辞格已被有效地运用于论文写作中,尤其是文科论文的写作。诸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拈连、反复等。一般说来,比喻、夸张可以便所表达的人或事物形象更加鲜明,排比、对偶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拈连、反复可以产生节奏感。例如:时代的抉择与人们鉴赏心理的倾斜使浪漫主义在30 年代跌入了低谷。与得天时地利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比,浪漫主义显然自惭形秽。但是,由于部分作家的个性气质、生活阅历、审美趣味及”五四”浪漫壮潮的影响,浪漫主义不是作为一种”现象”而是作为一种”思潮”依然存在。它犹如一股山涧清泉,虽萦回九曲,但百折不挠,永不歇息地奔腾向前。②文中整散结合,自然流畅, 综合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对浪漫主义作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可见,修辞手法运用妥贴,确实能为论文增光添彰,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果用得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妨碍或有害于内容的表达。所以,在行文中一定要从内容表达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用修辞于法,切忌照搬乱用。

(三)注意句式的变化:

句子的结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会不同。不同句式,即会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句式单调、呆板,通篇一律,缺少变化,读起来就会感到沉闷乏味,兴趣索然;如果选择多种句式,灵活搭配,交错使用,语言就会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为使感情表达得明快,可多选用短句;要表达舒缓的语气,就要多用长句;要使句子声调和谐、节奏整齐,可多使用对偶句;如果要加强语言的力度,增强文章的气势,就要采用排比句等。总之,要随机应变,酌情选用。例如:在《土地》中,作者以歌颂”土地”为中心,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时而中原,时而域外,时而古代传说,时而现实生活,但又一条线索贯穿作品的始终, !!p 表现人民热爱土地的深厚感情、保卫土地的悲壮斗争和建设土地的辛勤劳动。总之,在秦牧的散文中,”土地”和”人民”是连接在一起的,也可以说”人民”是”土地”这一意象的象征义,他对于”土地”的抒写,每落脚于表现和讴歌”人民” 。
在上面这段文章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排比,如”时而中原,时而域外,时而古代传说,时而现实生活”;有层递:”表现人民热爱土地的深厚感情、保卫土地的悲壮斗争和建设土地的辛勤劳动。”同时还有巧妙比喻。作者把”思想”比喻为”野马”,把丰富的想象比作骑着”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此外,还有象征。”士地”是”人民”的象征,对”土地”的抒写就是对”人民”的表现和讴歌。多种多样的修辞,长短不一的句式,错落有致的气势,一贯到底,既有节奏感,又有参差美,读后使人回肠荡气,顿觉酣畅淋漓。

(四)不断学习新鲜的有生命力的语言:

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有着丰富无比的语言宝库。但,是,不论是文化,还是语言,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事物层出不穷。经济基础的变革势必引起形而上的文化层面的蜕旧变新。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一定会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一个创新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新的语言。因此,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语言精华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当今时代产生的新的语言。创新思维与创新语言结伴同行,新颖独特的学术内容只有与新鲜别致的语言形式相结合才能和谐一致。例如:蒋光总是30 年代”革命加恋爱”小说的始作俑者,在对”恋爱”柔性题材的处理时,特别是对《丽莎的哀怨》和《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的两位女人公病态和变态心理所作的”心电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投影。艾芜笔下的苍茫肃杀、茂岭疏野的边隆风光里也弥散着神秘主义的迷雾。其中的”心电图”、”投影”等这且现代词语,形象而新鲜。撰写学术论文要力求去掉陈言套语,尽量选用新鲜的有生命力的词语。因为,新鲜的有生命力的词语才便于表达新的理念,才会产生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千万不要图省事,用那些信手拈来的、别人都说了无数次的陈词滥调。即便是很好的语言,如”春风义绿江南岸”的”绿”字,尽管恰到好处,但由于用的人太多,也早已失去了新鲜感。如果论文满篇都是掉了牙的老话,则会给读者造成一种滞后感,即使研究者有一些新的看法,也会遮蔽在陈旧的言辞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新鲜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才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有感染力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