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教育技术化”成为时代口号。不仅教育过程的目的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即在“最短时间内灌输最大数量的知识给学生”;而且教育研究也讲究效果,即对教育实践的改进,教育研究更加实证科学化。“K.克劳尔、w.布瑞钦卡、L M.阿利希和瑞斯纳等人以科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试图建立教育现象与事实的因果解释理论,把理论法则化和操作化。”
以上所述揭示出,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符提出“科学教育学”的概念以来,“科学化”就一直是教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不过,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公认,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并不高;它不仅不能与物理、化学等成熟的自然科学相比,而且也不能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相比。这种认识又导致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科学化”。然而,在这种对“科学化”一厢情愿的迷恋和祟拜当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教育学应不应该“科学化”?它能不能“科学化”?人们似乎具有这样一种缄默的信念:教育学必须“科学化”;只有“科学化”,才是教育学发展的唯一方向和出路!
作者认为.造成今日教育学研究“表面繁荣、实质空虚”的原因,排除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外在因素之外,最重要者就是教育学长期以来陷入了“唯科学”的迷途之中。盲目地、一味地追求“科学化”,使教育学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现在,是应该对这种错误倾向予以批判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