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文学与人民实际生活关系的标志,它既是指人民真实的生活、命运、意志、愿望等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指作家对人民的同情、赞扬和歌颂等情感态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因此,人民性也可以说是文学中的民主性精华。在阶级社会里,一般地说,凡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理想和愿望,提出了关系人民的重大问题并对人民表现了关心、同情、肯定态度而为人民所喜爱并起过历史进步作用的作品,部是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人民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明例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被称为“第三等级”的所有成员: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手工业者、小商人、农民等,都是人民的范畴。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所有反帝反封建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也部属于人民范畴。在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则一切拥护“四项基本原则”、赞成“四化”大业、维护并促进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也都在人民之列。可见,“人民”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按照其所处的社会地位而参加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事业的那些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由于文学的人民性是文学与人民实际生活关系的标志,因而,人民性的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就有不同:又由于在每一社会阶段中,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的主体成分,因而,文学的人民性又应着重考察文学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总之,对文学的人民性,要联系一定的历史环境,结合当时的时代精神、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