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由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定的目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习活动是人的行为活动,它的出现和维持同样遵循这一模式*动机是引起行为的直接因素,培养、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利用外部条件,如获奖、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赏识、成为“三好学生”等,以上称为外因性动机。一般情况下,外因性动机的驱动力较小,维持时间也不长,激发起某种动机的外在条件一旦“消失”,被激发起来的外因性动机也就较难维持了。二是培养某些心理品质,使之转化为学习活动动机,称为内因性动机,如学习兴趣、好奇心、自我实现、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理想等。内因性动机驱动力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由内因性动机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可以使人们获得满足,而且活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推动。可见,内因性动机比外因性动机更富有积极作用。

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在班级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把专业培养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需要,并使长远的、宏观的目标与近期的、具体的目标相结合,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应注意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仅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乐趣,产生好学乐学的积极情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愿望。班级工作应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某电专业班为学生举办了电学科普讲座,向学生介绍电学史话、今日电子、电脑与机器人,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电学故事,拓宽了知识范围,了解了电学常识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第三,组织学生深人生产一线,参加实践活动。书到用时方恨少,学生在实践中碰到挫折,才会感到自身知识、技能与实际需要的差距。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生产实习、科技咨询、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为社会作出贡献后的喜悦,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例如,让农校学生参加农村星火计划、科技咨询或每班单独负责一块实验田的实验任务,给学生应用与检验知识的机会,必将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