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硕土不硕”、“博士不博”的议论时有耳闻,虽然只是寥寥八个宇,却深刻地道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误区——重钻研精深专业知识,轻拓宽知识结构。

目前,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属于“精而专”型的人才,这类人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加入WTO,“精而泛”型的高层次人才日益倍受育睐。我国长期形成的研究生培养体制面对国际新形势的需求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在尚未对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革以前,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如何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这一问题进行大胆探索。

1.取消研究生报考时的专业限制,鼓励跨专业报考。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长足发展,考研热一再升温,生源范围逐年扩大,报考条件进一步弱化,面对如此大好形势,一些招生单位和导师的观念倒是显得有些滞后,至今仍有部分招生单位和导师不允许考生跨专业报考。殊不知这种跨专业报考正是为适应我国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学科划分应淡化,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或障碍,大力提倡招生单位及导师转交观念,鼓励考生跨专业报考。这既有利于学生利用已学专业知识来钻研边缘交叉学科,同时为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为高质量培养简层次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提倡学科交叉,鼓励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多少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采用“精而专”的培养模式,近年来出现的诸如研究生就业难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已经反映出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择业面窄,无法满足新的国际环境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新标猴。因此,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鼓励各学科交叉渗透,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发展,培养研究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扩大公共课内涵,加强全面教育。打破现有公共课的体系,加宽公共课的范围,对理科学生适当开设马列经典选读、文学作品欣赏、人文社会学等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人文生态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鼓励学生跨院系听课,尽可能多地涉猎其他领域的切识,打好学科交叉基础,加强全面教育,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