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读即广泛地阅读,它是获得宽广知识的重要途径。古诗所言的“卖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地阅读,知识总量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所谓“开卷有益”,就意味着泛读可给人一定的启发和收益。人们在广泛阅读中,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泛读这种方式比较自由、舒展,不拘一格,不守成规,随自己的兴致和需要去咀嚼和品味。当然,泛读也需要加强理性的调控,把兴趣和目的结合起来。有些学生一昧地追求消遣性、猎奇性的内容,而模视知识性、理论性的内容,只对奇闻异趣感兴趣,而对理论书籍、科技文章却不大感兴趣,这种现象导致了阅读天平的倾斜应当注意纠正。

在广泛浏览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精细深入的阅读。金字塔要形成稳定的、合理的结构,就不能只满足于底面积的宽广,还要向立体发展,形成高度,突出塔峰。精细深入的阅读就是精读。古人所言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指的就是精读。精读意味着反复读,吃透书中内容,不断加深理解,在钻研中深化,使认识逐渐由感性向理性上升,由零星向系统转化。精读贵在“精细”,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弄懂每1个字、词、句及其所含的确切意思。为吃透内容,精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中心,提取要点。包括篇章的中心、要点,节、段的中心、要点。可以找出中段,中心句,中心词。而且,还需要在读懂、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去回昧、去记忆。清未作家林好,曾用8年时间苦读《史记》,每读1篇,就用白纸盖上书面,然后回想内容,想不起的再读,这样就把主要内容记在头脑中了。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精读的过程,是把所读内容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精读时要力求吸收、消化、理解。贪多求快,会造成“消化不良”。有些人只赶度,不大注意实际效果,草草读过,其中的精义并没有发掘出来这种学习态度,无法把阅读引向深入。

泛读和精读两种读书方式,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读书破卷”,才能构成知识的广度,“不厌百回读”,才能构成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选题方向,决定泛读和精读的对象。一般而言泛卖的对象是课程以外的书报杂志、范文、教科书;而经典文献、本专业重要论著、有价值的名作以及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材料等等则宜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