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研究也需要深入实地的介入性研究如参与观察、访谈和非介入性的研究如定性的内容分析和历史分析等。在本书中,我们谈到的定性研究方法更偏向于介入性的观察和访谈。定性研究尽可能完全地直接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主要长处就在于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这种类型的观察特别适合一一但不只是适合一一那些不易简单定量的社会研究或研究议题,尤其适合在自然情境下研究态度和行为,也特别适合跨越时间的社会过程研究。

洛夫兰夫妇(John and Lyn Lofland) 在其著作《社会情境分析》(AnalyzingSocial Settings) 中,讨论了几种适合实地研究的社会生活因素:实践(主要指各式各样的行为)、情节(包括各种事件)、邂逅(包含两人以上的会面以及在直接状态下与他人的互动)、角色(人所处的地位,以及在此地位上所表现的行为)、关系(许多社会生活可以通过适合的角色丛的行为来考察)、群体(在关系之外可以用于研究小群体)、组织(小群体之外,可以用于研究正式的组织)、聚落(研究如国家这样的大型社会组织很困难,实地研究者常对小型社会如村落、贫民窟等进行研究)、社会世界(一些范围和人口都模糊不明的社会实体也可以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适当对象,诸如”运动世界”、”华尔街”、”新闻界飞等等)、生活形态或亚文化(生活方式雷同的人,如“管理阶层”、“都市下层阶级”。

而莫斯(Morse) 则将研究的问题分成五大类型,并对应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如果结合新闻传播研究的案例的话,可以表述如下:

  • 意义类问题,了解生活经历的本质,具体方法上采用录音谈话、笔录个人经历中的有关逸事,辅以文献和哲学反思。
  • 描述类问题,对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信念和行为进行描述,具体方法上采用无结构访谈和参与观察、实地笔记,辅以文件、照片等。比如《菊与刀》,复旦大学洪兵博士对《南方周末》、张志安博士对《南方都市报》的研究等。
  • “过程”类问题,了解时间维度上事情发生的变化,研究问题可以呈现阶段性和不同的层面,在具体方法上采用访谈,辅以观察、日记。比如,张志安博士的论文《30 年深度报道轨迹的回望与反思》。
  • 口语互动和对话类问题,方法上采用对话(录音、录像) ,辅以观察、笔记。
  • 行为类问题,又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方法上采用观察、实地笔记,辅以访谈、照相、录像、笔记。比如,郭建斌博士的著作《独乡电视一一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柯克·约翰逊(Kirk Johnson) 的博士论文《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一一-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等。